学堂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2023北仑区中考分数线 宁波中考综合素质测评相关文章,一起来看一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2023北仑区中考分数线
2023宁波北仑区中考普高录取分数线:北仑中学:668分,同分29人,统招录取8人;柴桥中学文创班:657分,同分36人,统招录取20人;柴桥中学:642分,同分52人,统招录取18人。
宁波中考分数线的计算方式:
学堂网
1、中考录取分数线是各学校根据自身的投档人数和计划招生人数划的一条该校最低录取分数线。
2、各校的投档人数是根据各校在本省录取人数的1.2倍投档,投档以后学校招生办从这1.2倍中以分数和志愿为主参考学生档案中的其他信息,按计划内人数录取,其录取的学生中最低分就是该校俗称的录取线。
2023北仑中考志愿填报时间方法:
1、报考志愿根据高中段招生学校类别分为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含技工学校)两类。2023年,北仑区志愿填报采用“一个批次、平行志愿”方式,录取办法为“尊重志愿、分数优先”。
2、考生填报高中学校报考志愿时,区内职高、技校与区外中职学校、技术院校志愿之间不得兼报;其它志愿之间均可兼报或单报。3+4试点项目和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提前录取,一经录取,其他学校不再录取。
3、填报志愿必须规范、慎重。《志愿表》志愿栏要表明报考志愿情况,填报时应符合各类高中段学校对考生综合素质测评水平的要求,报考志愿一旦确定,一律不得更改,涂改作废。考生于6月10日前在北仑区中考中招管理系统上完成志愿填报。
4、各校必须认真负责地指导学生填报志愿,但不得强迫、命令或代替包办,志愿应由学生和家长自主决定。《志愿确认表》必须由考生家长签名,不报考高中段学校的考生和家长也应在《志愿确认表》中的相应意见栏中签名。
志愿填报技巧
1、第一步熟悉政策:考生家长对干本省的高考政策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明白哪些政策非常重要,哪些和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重要政策当年是否有变化。
2、第二步收集信息:信息和渠道的来源至关重要。一般来说,考生家长可以选择的权威渠道大致这么几条,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当地考试院及高校官网等;高考高招类报纸、广播电视节日等。
3、第三步准确定位:定位是填报志愿中最重要的一步。我们都知道,高考录取时是将一定范围的学生,按其填报的志愿和高考成绩进行排位,从高到低,位次越高,被录取的机会就越大。
4、第四步知己知彼: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做好了定位“知己”,还要做好“知彼”的工作。“知彼”的过程就是除了政策法规之外,还有弄清各个招生院校的基本情况。
5、第五步选志愿:结合自己的成绩定位,确定目标院校。完成第三,四两步考生和家长对高考志愿应该已有方向了

2010宁波鄞州区中考录取分数线
全区普通高中第二批录取分数线已划定,具体为:
姜山中学第一、二志愿分别为552分、555分;
正始中学第一、二志愿分别为545分、550分;
鄞江中学第一、二志愿分别为542分、545分,美术特色班第一、二志愿综合分分别为524分、529分;音乐特色班综合分为538分;
同济中学第一、二志愿分别为531分、536分;
五乡中学第一、二志愿分别为536分、541分;
咸祥中学第一、二志愿分别为531分、534分。
普通高中第三批录取分数线至昨晚划定,具体为:
姜山中学第一、二志愿分别为549分、 549分,三限生为543分(只在愿意三限生录取的考生中录取,下同);
正始中学第一、二志愿分别为540分、541分,三限生为533分;
鄞江中学第一、二志愿分别为536分、540分,三限生为528分,美术班第一、二志愿、三限生综合分分别为524分、526分、518分,音乐班综合分为521分;
同济中学第一、二志愿分别为527分、530分,三限生为525分;
五乡中学第一、二志愿分别为531分、534分,三限生为527分;
咸祥中学第一、二志愿分别为525分、529分,三限生为523分;
兰青学校录取分数线为540分;城南中学录取分数线为528分;
华光学校普高录取分数线为521分,美术班综合分为504分;
东海舰队学校第一、二志愿分别为520分、525分。
区中招办提醒,各三限生要在接到学校通知后,按规定时间办理报到、注册、付费手续,逾期不办理手续的视作自动放弃。

宁波中考综合素质测评
学堂网(https://www.ertang.net)小编还为大家带来宁波中考综合素质测评的相关内容。
宁波市2008年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
根据《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2号)和浙江省教育厅有关做好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工作的意见精神,制定本测评方案。
对初中毕业生进行综合素质测评是检测初中毕业生基础性发展目标达成状况的重要手段,综合素质测评结果是高中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2008年,我市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测评项目共分审美与艺术、实践与服务、运动与健康、探索与研究等四大类,每一类包含若干项。每一类测评结果呈现为A等或P等或E等(分别代表优良、及格、不及格)。每位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测评结果呈现为4个等第,如1A3P、2A2P等。
一、审美与艺术类
审美与艺术类包含音乐与美术两个分项。若两个分项测评结果含有A等而无E等,则本类测评结果为A等;若两个分项测评结果均为P等,则本类测评结果为P等;若两个分项测评结果含有E等,则本类测评结果为E等。
音乐测评实施办法
(一)、测评内容与方式
测评内容包括学习品质和认知表现两方面。
1.学习品质
学习品质的测评主要是根据学生参与课内外音乐活动的兴趣、态度、表现及效果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测评结果分P、E两等。
学习品质测评的确定方法:学习品质测评必须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即确定为P等,否则为E等。
(1)学生每学期须达到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时量(病、事假除外);
(2)学生能积极参加班级及学校所组织的音乐实践活动;
(3)学生能掌握一项以上(含一项)音乐技能。
2.认知表现
认知表现主要包括演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欣赏与基本常识等四块内容。认知表现的测评分必测和选测两方面:欣赏与基本常识为必测内容,采用听音笔试形式,由市教研室提供样卷,学校组织施考、阅卷,并根据成绩评定为P等或E等;演唱、演奏和综合艺术表演为选测内容,由学生任选其一进行测评,测评的方式为:
(1)演唱:学生自选初中教材中歌曲,单独或小组(一般为3-5人)进行背唱,教师根据其演唱水平评定为P等或E等;
(2)演奏:学生自选初中教材中歌曲,单独或小组(一般为3-5人)进行单纯乐曲演奏或为歌曲进行伴奏,教师根据其演奏水平评定为P等或E等;
(3)综合艺术表演:学生自定表演内容,单独或小组(一般为3-5人)进行表演,教师根据其表演水平评定为P等或E等。
认知表现的选测、必测两方面测评结果均为P等,则认知表现可评定为P等;测评结果含有E等,应评定为E等。认知表现为E等的学生允许补测一次,但其音乐测评结果不能评定为A等。
(二)、测评结果的评定
1.学习品质和认知表现两方面测评结果均为P等,则音乐测评结果为P等;若两方面测评结果含有E等,则音乐测评结果为E等。
2.学生在达到P等基础上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其音乐测评结果可评定为A等。
(1)初中阶段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艺术特长水平(音乐方面)A级测试;
(2)初中阶段通过市教育局组织的艺术特长水平(音乐方面)B级、小B级测试;
(3)初中阶段参加县(市、区)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项艺术活动并获得奖项者。
美术测评实施办法
(一)、测评内容与方式
测评内容包括学习品质和认知表现两个方面。
1.学习品质
学习品质的测评主要是根据学生参与课内外美术活动的兴趣、态度、表现及效果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测评结果分P、E两等。
学习品质测评确定方法:学习品质测评必须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即确定为P等,否则为E等。
(1)学生每学期须达到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时量(病、事假除外);
(2)学生能积极参加班级及学校所组织的美术实践活动;
(3)学生能掌握一项以上(含一项)美术技能。
2.认知表现
认知表现主要包括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等四项内容。认知表现的测评分必测和选测两方面:欣赏评述为必测内容,采用笔试形式,由市教研室提供样卷,学校组织施考、阅卷,并根据成绩确定为P等或E等;造型表现(绘画、工艺制作等)、设计应用(创意设计等)、综合探索(主题探索等)为选测内容,由学生任选其一进行测评。由教师根据其测试水平评定为P等或E等。
认知表现的选测、必测两方面测评结果均为P等,则认知表现评定为P等;测评结果含有E等,应评定为E等。认知表现为E等的学生允许补测一次,但其美术测评结果不能评定为A等。
(二)、测评结果的评定
1.学习品质和认知表现两方面测评结果均为P等,则美术测评结果为P等,若两方面测评结果中含有E等,则美术测评结果为E等。
2.学生在达到P等基础上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其美术测评结果可评定为A等。
(1)初中阶段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艺术特长水平(美术方面)A级测试;
(2)初中阶段通过市教育局组织的艺术特长水平(美术方面)B级、小B级测试;
(3)初中阶段参加县(市、区)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项艺术活动并获得奖项者。
二、实践与服务类
实践与服务包含社会实践、社会服务两个分项。若两个分项测评结果为1A1P或2A,则实践与服务测评结果为A等;若两个分项测评结果为2P,则实践与服务测评结果为P等;若两个分项测评结果含有E等,则实践与服务测评结果为E等。
社会实践测评实施办法
(一)、测评的内容和方式
测评的内容包括完成课时情况及社会实践表现两个方面。
1.完成课时情况
完成课时情况测评主要由教师根据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过程完成课时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测评结果分P、E两等。完成2周的社会实践活动课时,包括在市级(或在市教育局认定的县级)社会实践基地完成3天实践项目和学校劳动技术课程学习的,则可评定为P等,未完成社会实践活动课时和学校劳动技术课程学习的,则评定为E等。
2.社会实践表现
社会实践表现的测评主要由教师根据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及成效进行综合评定。测评结果分P、E两等。
测评由班级评定委员会结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进行综合评定。
(二)、测评结果的评定
1.完成课时情况及社会实践表现两方面测评结果均为P等,则社会实践测评结果为P等;若两方面测评结果中含有E等,则社会实践测评结果为E等。
2.学生在达到2个P等的基础上,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则可评定为A等:
(1)初中阶段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荣获校级及以上“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成果奖”等社会实践类荣誉称号,并经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校级比例控制在10%以内);
(2)初中阶段参加由市教育局和市科协联合主办的中小学航空航天、航海、车辆模型比赛并获奖的;
(3)初中阶段参加宁波市级及以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发明及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并获奖的;
(4)初中阶段参加宁波市中学生劳动技术操作比赛并获奖的;
(5)初中阶段参加县(市、区)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行政部门和科协联合主办的中小学科技活动并获奖的。
社会服务测评实施办法
(一)、社会服务测评内容和方式
社会服务测评的内容包括学生在社区服务、家校服务、公益活动等方面参与的时间与表现,由教师结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议及参加公益活动的证明等进行综合评定。测评结果分P等和E等。
(二)、测评结果的评定
1.学生能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服务活动和各项公益活动(每年须2次以上),在家能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测评结果可评定为P等,学生不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服务活动、不做家务劳动的、不参加公益活动的,则评定为E等;
2.学生在P等的基础上,初中阶段荣获校级及以上“优秀志愿者”、“学雷锋积极分子”等社会服务类荣誉称号,并经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可评定为A等(校级比例控制在10%以内)。
三、运动与健康类
运动与健康测评实施办法
(一)、测评内容与方式
测评内容包括学习品质、运动技能、健康水平等三项。
1.学习品质
学习品质的测评主要是根据学生参与课内外体育活动的兴趣、表现及效果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测评结果分P、E两等。学习品质测评的确定方法:学习品质测评必须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条件即确定为P等,否则为E等。
(1)学生每学期须达到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时量(病、事假除外);
(2)学生能积极参加班级及学校所组织的各项课外体育活动。
2.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主要反映在初中阶段学习体育掌握的技术水平。每个学生每学年均须参加4项技术动作的测评。其中2项由学生根据学校实际,按照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定,另2项必须是由教师指定的所在学年所学的技术动作。测评结果分P、E两等,测评结果为E等的学生允许补测一次。
3.健康水平
健康水平由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测评结果,直接确定为P、E两等。
(二)、测评结果的评定
1.学习品质、运动技能、健康水平等三项测评结果均达到P等,则运动与健康测评结果可评定为P等;若三项测评结果中含有E等,则运动与健康类测评结果为E等。
2.学生在达到P等基础上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其运动与健康类测评结果可评定为A等。
(1)初中阶段参加过城运会、省运会、市运会各项体育比赛者;
(2)初中阶段参加过县(市、区)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类体育项目比赛者;
(3)初中阶段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各项体育竞赛活动并获得名次者。
3.“三残”学生凭有效证明,直接视作P等,但不能确定A等。
四、探索与研究类
探索与研究包含信息技术、科学实验操作、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等三个分项。其中,信息技术和科学实验操作测评结果呈现为A、P、E等,鉴于目前学校开设课程的不平衡现象和操作技术上的因素,2008年,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项的测评暂不设A等,测评结果只呈现P、E等。若三个分项测评结果为2A1P或1A2P,则探索与研究测评结果为A等;若三个分项测评结果为3P,则探索与研究测评结果为P等;若三个分项测评结果含有E等,则探索与研究测评结果为E等。
信息技术测评实施办法
(一)、测评内容和方式
测评内容包括学习品质、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等三个方面。
1.学习品质
学习品质的测评主要由教师根据学生参与课内外信息技术活动的态度、表现和习惯等情况,结合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进行综合评定,测评结果分P、E 两等。
2.理论知识
理论知识主要反映学生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网络文化等方面的程度。测评由学校统一组织,以开卷笔试或网上在线测评方式进行测评。测评结果分P、E两等。测评结果为E等的学生允许补测一次,但其信息技术测评结果不能评定为A等。
3.操作技能
操作技能主要反映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测评方式以上机测评和完成作品等为主。测评结果分P、E两等。测评等第为E等的学生允许补测一次,但其信息技术测评结果不能评定为A等。
(二)、测评结果的认定
1.学习、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三方面测评结果均为P等,则信息技术测评结果为P等;若三方面测评结果中含有E等,则信息技术测评为E等。
2.学生在达到P等的基础上,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可评定为A等。
(1)初中阶段参加省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竞赛成绩为合格以上者:
(2)初中阶段参加省中小学信息技术等级考试获计算机二级以上证书者;
(3)初中阶段参加宁波市中学生纵横码汉字输入比赛获奖者;
(4)初中阶段参加宁波市中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获奖者。
科学实验操作测评实施办法
(一)、测评内容和方式
《科学》教材规定的学生必做的分组实验,实验项目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海曙、江东、江北区初中学校由市教育局)选取其中10个实验,在测评前一周公布。
(二)、测评组织
由学校组织对全体初三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测评,原则上要求2天完成。具体日期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初中学校由市教育局)确定。首次测评不及格者可申请一次补测,补测在正式测评后一周内完成。
测评前15分钟,每个学生抽取其中一个实验题目,并分批进入相应的测评场所参加测评。每个实验的测评时间为20分钟。
测评由两名监测人员对应7名学生。扣分分值应由两名监测人员共同商定,并在学生的测评试卷上注明扣分点,当场在登记表上记分并签名。
(三)、测评结果的评定
每个实验总分为20分。其中17-20分可评定为A等,10-16分可评定为P等,0-9分可评定为E等。经补测成绩及格(10分及10分以上)直接评定为P等。
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测评实施办法
(一)、测评的内容和方式
测评内容包括行为表现和学习效果两个方面。
1.行为表现
行为表现主要包括学生参与本课程的态度、表现和习惯等情况。由教师结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进行综合评定,测评结果分P、E两等。
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两方面学习表现均为P等,则本项测评结果为P等;若两方面测评结果中含有E等,则本项学习表现测评结果为E等。
2.学习效果
地方课程的学习效果测评以学生学习《地方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通用知识和本土相关知识为主。测试由教研室提供样卷,学校组织测试,采取纸笔开卷测试形式,由教师根据测试结果评定为P等或E等。评定结果为E等的学生允许补测一次。学校课程学习效果的测评由指导教师按开设课程的具体评价标准,根据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获得基本技能或活动成果评定为P、E两等。
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两方面学习效果均为P等,则本项测评结果为P等;若两方面测评结果中含有E等,则本项学习效果测评结果为E等。
(二)、测评结果的评定
行为表现和学习效果两方面测评结果均为P等,则本项测评结果为P等;若两方面测评结果中含有E等,则本项测评结果为E等。
2010年宁波市中考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公布
市教育局结合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工作的意见,还制定了2010年宁波市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
市教育局要求,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方法、标准等应事先向学生及其家长公布,测评结果应告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其中获得“A”等级的学生名单必须在校内公示(公示期为7天),如有异议,学校应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处理。
综合素质测评结果由“综合评语”和“测评等第”两部分组成。综合评语:主要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情感态度、合作精神、日常表现等方面进行定性描述,也为后续的针对性教育提供参考。
综合评语应当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任课教师测评、征求家长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由毕业班班主任撰写,学生测评工作委员会审核确定。
2010年,我市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测评项目共分审美与艺术、实践与服务、运动与健康、探索与研究等四大类。每一类包含若干项。
每一类测评结果呈现为A等或P等或E等(分别代表优良、合格、不合格),P、E等由学生所在学校确定,A等由学校把关,报教育行政部门备案,E等比例应控制在5%以内。
以上就是学堂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3北仑区中考分数线 宁波中考综合素质测评,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相关文章关注学堂网:
www.ertang.net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