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动态 > 正文

171中学高考成绩 [转评] 上海浙江新高考改革:为何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么大?

2024-11-13 21:26:06 | 学堂网

最近经常有小伙伴私信询问171中学高考成绩 [转评] 上海浙江新高考改革:为何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么大?相关的问题,今天,学堂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171中学高考成绩 [转评] 上海浙江新高考改革:为何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么大?

171中学2022年高考成绩

今年高考,我校最高分为703分,平均分大幅提升,一本率100%。一大批学生将被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录取。
2022北京二中(东城)
据高三家长反馈,北京二中有一名同学进入北京市前20名。687分以上的同学22人,占北京市5.3%,预计将被清华、北大各渠道共录取近40人。680分上的同学36人, 占北京市 5.4%。650 分以上的同学130人,占二中学生 36%。600 分以上的同学 274人,占二中学生 76%。高分段学生人数占东城区的 50%以上。
单科,语文达到 130 分16人,达到120分以上的 101人;数学达到140分15人,达到130分以上的105人;英语达到140 分66人,达到130 分以上的 235人。
2022北京一中(东城)
学校600分以上人数每年稳固在10%-20%之间,重点高校录取率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几乎所有考生都能实现本科录取。2020年北京市新高考我校最高分651分,全市排名2504名,600分以上18人,525分以上38人。2021最高分649分,特招分数线上55人。2022年最高分641分。
2022广渠门中学(东城)2022年最高分698分,2021年最高分692分,60%双一流大学
2022汇文中学(东城)
680分以上10人,650分以上50人,600分以上占2/3,学堂班74人平均分650分。
2022年171中学(东城)
一共7个班,不到250人,最高分697,650分以上70多人,650率高达30%以上。
2022年166中学(东城)
本科率100%,一本率85%,年级平均分561.45分,670分以上29人,600分以上57人,占比26%。
2022年156中学(西城)
最高分659分。全校130多考生,28个600以上,600分率高达30%左右,成绩相对不错,实属不易。
2022北京35中(西城)
第1名:683 (语113,数131,英139,六选三科目300)
第2名:672
第3名:668
前三名均为该校35中六年一贯制项目班学生
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西城)
北京前20名1人,700分以上9人,688分以上26人
北师大二附(西城)
北京前20名1人,690分以上15人
北京八中(西城)
700分以上,8人(八素6人,八少2人)688分以上,20人+
人大附中(海淀)
7人进入全市前20名(成绩屏蔽),
700分以上38人,占全部的36%,
688分以上92人,占全部的24%。
222北京20中(海淀)
2022北大附中(海淀)
今年北大附中高考最高分703分,700分以上有2人,清北裸分达到了18个以上,650分以上同比2021届增长43.90%,区5%以上比2021届增长2.50%,区20%以上比2021届增长33.75%。截至目前,北大附中已经被清北录取了35个孩子,同时,数据还在上涨。
2022北航实验学校(海淀)
考生一共180多人,本科率100%,一本率80%以上,大部分学生考入985、211、双一流院校。
2022年高考最高分670,650以上8人,600分以上50人。
2022育英学校(海淀)
北京市育英学校高考重本率一直保持在市区高位。近五年来,统招生重本率稳定在96%以上;今年,统招生重本率100%。今年,学校培养出北京市前20名(高考分数屏蔽)徐同学和北京市第24名李同学。
2022十一学校(海淀)
2022年十一学校高考再创佳绩!
700分以上10人,全市前20名1人(也就是查不到成绩的那20人)。
据说科实班平均分683分,科实班就是十一的科学实验班,也是十一最强班。
690分以上37人,位居北京第二,仅次于人大附。
688分以上40人,686分以上46人,今年清北线预估在686分左右
2022交大附中(海淀)
690分以上2人(最高分697分);680分以上7人;670分以上13人;650分以上40人;600分以上190人
各班级稳中有进尽献佳绩:
工程班平均分超出特殊类型控制线(一本线)134.5分
茅以升班(偏理)平均分超出特殊类型控制线(一本线)121.9分
茅以升班(文理)平均分超出特殊类型控制线(一本线)115.4分
语文最高分132分;数学最高分141分;英语最高分145分
选考科目各科多人次斩获满分。
2022北京57中(海淀)
最高分696分,688以上,3人,650以上,26人,600以上,105人,总平均分:609分,第一实验班平均分:655人
2022一零一中学(海淀)
高考总分,2人进入北京市前20名,700分以上5人,650分以上160人,600分以上426人。各实验班总分平均分喜人,钱学森班高达670.5分。语文最高分138分,130分以上33人,120分以上188人,数学最高分147分,135分以上84人,130分以上205人,英语最高分148分,140分以上73人 ,135分以上204人,选考科目近百人次获得单科满分(以上不含成绩屏蔽的2人)国际部同学已获哈佛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等世界顶级名校录取。美国前30大学录取率75%,前50大学录取率100%,英国前5大学录取率100%,加拿大前3大学录取率100%
2022一零一中学矿大分校(海淀)
矿大分校2022高考总分,600分以上27人,第一名669分,第二名658分,第三名652分
矿大分校高三英才1班608.26分;高三英才2班586.02分
语文最高分126分,数学最高分141分,英语最高分142分,物理最高分97分,化学最高分94分,生物最高分97分,政治最高分100分,地理最高分100分,历史最高分97分
2022十九中(海淀)
2022年高考战绩辉煌,吕同学以673的高分,进入北京市前1000名;张同学以650分的成绩,在北京市排名2744,相较于中考入口,提升28000余名,真正实现了自我超越。一大批学生考出他们最优异的成绩。
2022人翠(海淀)
人翠在“因材施教”基础上的再加工能力强,不断续写生源低进高出的佳话!2021年我校刘同学考入北大,今年我校刘同学续写辉煌!
2022北大附石景山(石景山)
今年高考本科率100%,一本率90%,650分以上13%,610以上41%,211及985院校以上预计占比62%,年级总均分582.6分,区排第一,学校前六名分别为703、697、683、672、672、669 (全区前4名有3人,全区前10名有6人)。
2022古城中学(石景山)
1+3卓越班:一本率100%,600分以上达52.6%。均分近600分,超一本线80分,最高分672分,创历史新高,进入“清北复交”阵营。全年级一本率高达81.6%,再创新高。地理出现满分,英语,历史,物理出现特优。
2022十一亦庄(大兴经开)
最高分701分,688分以上,4人,670分以上,7人,600分以上,68人,总平均分:602.97分
2022人开(大学经开)
2022年高考:马同学中考在北京市排名近7000名,2022年高考进入800名。人开学校录取的前30名同学,2019年中考平均分仅为531.85分;2022年高考成绩中,高考平均分607.5,本科特殊类型控制线率100%。2022亦庄实验中学(大兴)
132人参加2022年高考,北大3人,清华2人,最高701分,688分以上3人,670分以上7人,660分以上17人,650分以上23人,640分以上34人,630分以上37人,600分以上68人,211院校以上83人,特招线以上124人。

171中学高考成绩 [转评] 上海浙江新高考改革:为何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么大?

全国高考难度系数排行

02

噩梦模式:湖南、湖北、河南

难度系数:★★★★

理由分析:两湖的考生都属于低调而强大的类型,河南每年高考人数都位居全国前列,本省除了一个郑州大学,又没有其他重点大学支撑,导致本省高考竞争非常激烈。

03

困难模式:安徽、江西、山西、广东、四川

难度系数:★★★

理由分析:这些省份的高考录取率一般位居中游,各地高中的教育教学模式也有共同之处。有些省份的考生努力考到省外尤其是北上广的大学,成了顶尖大学最大的生源基地。

而广东在全国教育资源分布中,属于相对丰富的省份,但由于每年考生基数大、流动人口多,所以广东的高考难度系数属于第三级别。

04

一般模式:陕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福建、重庆、贵州、甘肃、云南

难度系数:★★

理由分析:主要是东北地区及西部地区省份,陕西是高考大省,但好在省内较好的本科院校比较多;辽宁也是优质大学数量较多的省份;其他省份的考生人数较少,考生的选择和回旋余地都比较大。

05

较易模式:北京、上海、天津、青海、新疆、西藏、海南、宁夏、广西

难度系数:★

理由分析:北上天这类自主命题和高考改革的省份,试题常常引领趋势,录取模式也是独树一帜;由于当地教育资源丰富,往往当地考生不需要太高的分数便可被优质大学录取。而西部省区的考生人数不多、试题一般相对简单、录取政策也多有优惠。

全国高考难度省份排名

盛产学霸的江苏,摘得地狱模式“桂冠”,在这里,学霸和老师们都自强不息,“学生把自己当牲口,老师把学生当超人”,“他们等待了两年读完三年课,剩下一年还玩命”。

虽然地理位置东部沿海,经济发达,但江苏并不是想象中的高考学子的天堂。从源头来说,江苏中考中招政策是普高与职校比例原则上为1:1。也就是说,一半的学生读普通高中,另一半的学生就算你再努力也得去读中职和高职,于源头就堵住了一部分人上大学的通道。其次,江苏的平均一本录取率只有9.66%,与亲邻居上海21%差了不只一倍。

一、高考极其难(S):江苏

二、高考非常难(A+):浙江,河南,河北,山东

三、高考难(A):湖北,安徽

四、高考较难(B):四川,湖南,江西,广东

五、高考难度一般(C):陕西,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甘肃,重庆,云南,贵州,广西,福建

六、高考简单(D):北京,天津,上海,宁夏,新疆,青海,西藏,海南

1、首先是这三个省份:安徽、广东、河南。这三个难兄难弟高考人数最多,211、985录取率最低,高考最吃亏。

1、而宁夏、青海、西藏、海南这四个省份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少,省内教育水平不高,高考考生相对较少,但享受国家、民族相应政策支持。但宁夏、青海、西藏都是西北的省份,海南相对来说条件和环境更舒适一些。

各省市高分段人数统计

1、下表全部为“—”省份,表示该省未公布2018年高考一分一段表。如:江西、甘肃、新疆、西藏;

2、因部分省份未公布理科690分,文科650分以上人数,所以只能统计低分段人数。如:吉林文科只公布了640分及以上67人。

从上图可以看出:

1、本科一批分数线越高,并不代表该省高分段人数越多。如:全国I卷中,山西理科分数线位居第三名,但是690分以上理科生仅13人,远远低于排名靠后的湖南、湖北、河北、安徽等地区。

2、部分传统教育大省虽然本科一批控制分数线相对较低,但高分段人数依然位居前列。如:全国I卷中,河北理科700分以上122人,其人数远高于其他地区;全国II卷中,陕西690分以上理科人数同样远高于其他地区。

清北在各省市本一投档线

北大清华在各省市录取分数线高低除了跟招生结构有关以外,还有以下两个因素:

1、该省高分段人数偏多,导致分数线高。典型例子就是河北省,2018年河北高分段人数剧增,其中700分以上理科生122人,直接导致清北投档线上700。

2、跟招生计划有关。招生人数偏少,分数线肯定偏高。

不同省份分数不同,公平吗?

每年各个省份公布高考录取率以及分数线,都会引起大家的热议。尤其是看到新疆、西藏等地区的高校录取分数线低,然后就会觉得不公平。看到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校录取率很高,也会觉得不公平。

因此,经常会有网友说,要求教育部统一高考试卷,并进行全国统一录取。

很多网友都觉得,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也得到很多人的支持。毕竟相比于大城市的录取率,高考大省的学生,还是愿意全国高考统一试卷,统一录取。即使北京、上海等地方拥有资源优势,能够赢在起跑线上,但是其它省份的学生依然不畏惧,依然愿意接受统一试卷和统一录取。

一位网友说到:同为中国考生,用不同的试卷,不同的录取率,自然造成互相不服气,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受委屈。统一试卷、统一录取率,全国排名,统一录取,无论最后的结果怎样,自然大家都是心服口服,就不会有太多的问题,大家也不会再说高考的不公平。

高考使用统一考卷就更公平吗?

上文网友的观点是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存在片面性。

全国统一试卷以及统一录取,也只是实现相对的公平,也没有达到绝对的公平。因为大家都应该清楚,各个省份之间的教育水平是非常的不均衡,特别是西部地区的省份,更是没有好的教育资源。如果实行统一的考试,就会处于劣势。

在当前的录取模式下,地域成为了跨不过的鸿沟,即便“全国一张卷”,也依然无法保证招录的全国“一碗水端平”。大城市集聚了全国优质高校资源,当地学生500分也许就可以考上名校,而对于其他高考大省而言,500分却可能连普通本科都考不上。

同等智商的学生,东部地区发达省份的学生,能够接受先进的教育,基础知识很牢固,在英语方面的优势更是非常的明显。而西部落后地区的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其它方面的知识也不好。最后都统一参加考试,结果就会非常的明显。东部地区的学生会占据高校的大部分名额,这样真的公平吗?

如果西部省份的学生,基本没能够考上好大学,也会出现问题,无论是对于整个国家发展,还是学生本身,都是非常不利的。

再者,就是各大省份的报考和参考人数有较大差距,对于河南、安徽、山东这样的高考大省来说,北京、上海的高校在招生配额等方面或许存在不公平,但是这种不公平是在保证西部落后省份的学生获得公平教育的机会。

171中学高考成绩 [转评] 上海浙江新高考改革:为何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么大?

[转评] 上海浙江新高考改革:为何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么大?

学堂网(https://www.ertang.net)小编还为大家带来[转评] 上海浙江新高考改革:为何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么大?的相关内容。

前言:
最近想了解新高考改革,看了不少文章。以下两篇文章有助你了解改革措施及问题,辩证看待改革。

浙江和上海2017年的高考录取已结束。总体看来,虽然浙江省出现了极少数考生的“误报”志愿事件,但是,两地作为我国高考改革的首批实验省份,第一轮高考实验较为平稳收官,不论是浙江实行的分段专业平行志愿录取,还是上海实行的院校专业组志愿录取,最终投档、录取结果,都基本符合考生的期待。

从2017年9月起,北京、山东、天津、海南4个省市,将在浙江和上海之后启动新高考改革。在这个时候,分析浙江和上海高考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接下来进一步完善浙江和上海的高考改革,以及推进全国新高考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轮高考改革实验结束:理想很丰满

浙江和上海的高考改革,具体内容包括:实行3+3科目组合、文理不分科、外语科目一年多次考、将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纳入高考、对学生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取消高考奖励性质加分、逐渐取消高考录取批次,等等。 学堂网

最核心的内容就是“3+3”科目改革,浙江省是3+(7选3),上海是3+(6选3)。科目改革在高考改革方案推出时,被赋予很多意义,主要就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具体包括:

其一,扩大学生科目选择权。
6选3有20种组合,7选3有35种组合,不像以前3+文科综合或者理科综合只有2选1,可以鼓励学生按照学科兴趣来选择科目。

其二,扩大学生课程选择权。
以前学生都被安排在一个固定的班里学习,现在则实行选课走班,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课程学习选择空间,不能说是国外中学那样的完全学分制,但可以说新高考之后,很多高中都开始实行走班制。

其三,扩大学生考试选择权。
根据新高考改革方案,外语科目考两次,选择最好一次计入高考成绩,全国各省今后都一样,因此学生的考试选择权扩大了。浙江省更进一步,7选3的选考3门也可以考两次,因此浙江有4门科目考两次,改革的复杂程度和难度程度比上海也因此大很多。

其四,扩大学校对学生的选择权。
新高考不仅有“3+3”科目改革,还有要求取消录取批次的改革。今年浙江省把所有录取批次都取消,所有学生可以同时填报本科和高职志愿(在浙江今年高考录取中出现的学生志愿填报失误的“乌龙”事件与此有密切关系,当然,这不是取消批次改革的问题,而是说改革还存在其他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海在2016年时,就取消了一本、二本录取批次的区别。取消录取批次,非常重要的价值是可以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学生可以不再按照批次、按照“身份”来选择学校,而要关注学校本身的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

其五,扩大学生专业选择权。
实行新高考改革之后,浙江和上海两地的高考志愿填报、录取发生了改变:上海实行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录取,学生可以填报24个院校专业组,每个专业组可以填报4个专业,总共可以填96个专业;浙江省实行分三段填报志愿,每一段所在学生可以填报80个专业平行志愿。

现实很骨感:不可忽视的功利倾向

改革的重要出发点和目标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但是,从实践情况看,扩大学生选择权的改革存在被功利对待的情况。

客观而言,在有的地方、学校,学生的权利是落地了。但是, 由于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的不完善之处,以及学校、学生、社会以功利的态度来应对这一轮改革,因此,有的地方反而出现更加严重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 部分学校以功利的态度对待新高考。

学生自由选科变味“套餐制”
6选3有20种组合,7选3有35种组合,这是理论上的组合,理论上可以扩大学生的科目选择权。但是,调研显示,大多数学校能够提供7到8个组合给学生选择已经非常不错了。

学校认为,如果要给学生提供这么多的科目组合选择,意味着必须开设更多的课程,也就需要更多的师资,可学校师资不够!来自上海浦东新区的研究显示,要落实新高考改革方案,教师要增加30%,使师生比达到1:8左右。如果实行大规模的走班制,则需要有更高难度的学校管理,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最重要的是,不管怎样选,学校必须关注学生最终的高考成绩,给了学生20种组合选择,如果最后高考成绩不理想,家长不满意、学生不满意。

综合各种情况,有的学校就采取“套餐制”,结合学校师资情况,给学生设置几个科目组合套餐,供学生选择。不可否认,套餐制相对于以前也有进步,但距离实现学生充分的科目选择,还有很大的距离。

浙江省有4门科目考生可以考两次,高二就有两次选考机会,结果导致有部分高中在高一时,同时进行8门选考科目的学习。这样做的意图很明白,就是争取让学生高二完成3门选考考试,之后就只学语数外。

上海比浙江的情况好一点,因为上海每门选考科目只有一次考试机会,且高二只安排了生物和地理两门科目的选考,其他科目的选考则安排在高三下学期。但就是如此,包括上海有的著名高中,也明确告诉学生,必须在高二把这两门干掉,或者高二至少考掉一门,否则高三要3+3,很难和其他3+1的学生比拼。很多家长很苦恼,说学校告诉我们必须选两门,如果不选两门,今后你们自己出了问题我们不管的。

外语科目有两次考试,按理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其中一次。但从实践情况看,上海参加秋季高考的学生,至少95%以上两次考试都参加,第一次100%都参加,第二次只有极个别没有参加(有一所高中,高三毕业生400名,只有4人没参加,而且这4人准备出国留学,要学习德语)。一方面是学生觉得多考一次,说不定可以考出更高的分数,另一方面则是学校告诉学生,第二次除非特殊原因,必须参加。

其次, 学生和家长也以功利态度来对待。

选学校只图虚名,选科目只求高分
新高考改革设计,没有打破一个基本框架,就是按照3+3的总分进行排序、录取。所以学生在选择科目的时候,首要关注的还是哪一个科目组合会得到高分,不管3+(6选3),还是3+(7选3),很多学生在选择的时候,没有考虑自己的兴趣(包括学科兴趣、未来的大学兴趣和专业兴趣)。

今年浙江省高考志愿填报出现误报的“乌龙”,有考646分的学生填报了作为独立学院的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原因何在?

除了浙江省高考志愿填报系统把独立学院招生计划和母体学校招生计划混在一起,对独立学院的标识、提醒不够外,出现这种情况也与学生在高一选科时,没有考虑自己的兴趣和长远的升学规划,是有关系的。因为高一选科,就应该基本确定大学、专业目标,要了解学校,了解专业。在填志愿的时候,连同济大学和同济大学浙江学院都分不清楚,意味着他在高中选科时,没有考虑这个问题,还是以能考出多高的分数来选科,而非结合自己的兴趣选科。

来自浙江省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高考共有29.13万考生,比去年减少1.6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招生报名25.01万人,单独考试招生报名4.12万人。但是选考物理的学生只有8万多,占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的30%多一点。而2016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报名26.86万人,其中文科9.95万,理科16.91万,也就是说,选择理科综合的学生占63%。上述数据对比告诉我们,实行新高考之后,选考物理的学生几乎减少一半。

为什么很多学生不愿意选物理?主要是觉得物理科目比较难,和高手比拼得到的等级不高,会影响高考分数。虽然有的高校的专业明确要求需要选考物理,但这些学生的考虑是宁愿考更高的分数,选好的大学,而不是选好的专业。

众所周知,如果学生以功利的态度对待选科,选物理科目的学生减少,这会对基础教育中的自然科学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一问题如果不处理好,会引起基础教育质量的下降。

第三是社会功利对待新高考。

仍然关心分数,文理分科更明显、更提前
今年浙江高考成绩公布后,媒体马上关注的还是高考状元,这名状元物理化学生物三门是3A+,被媒体解读为3科满分,这是和改革背道而驰的,因为这三门是以考生的百分位计等级,目的是为了扭转每分必究,可是,却又被解读为分数了。因此,针对计等级的改革,学生和家长质疑,既然最终录取看分数,为何考试时计等级呢?

高考改革中,文理不分科是一项重要措施,其目的是希望避免学生过早分科,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可是,为应对选考,选科基本上在高一就进行,“分科”反而提前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中考改革将推进4+X科目组合,在语文、数学、外语和体育之外,由学生在其他科目中根据当地教育部门的要求任选X门。如果中高考改革导致的功利选科的问题不解决,有可能从初一起,学生就开始选科、分科了。比如一个偏理科学生,就主要选理科科目,文科达到基本合格要求即可。

新高考:理想和现实差距为何如此大

为什么会出现高考改革被功利化对待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高考改革方案本身存在比较大的需要改进的空间。

总体看来,这一轮高考改革,重点是科目改革,而没有触及录取制度改革。也就是说,考试科目调整了,增加了考试次数,但是,最终仍是按考生的科目总分排序、结合志愿进行录取。虽然新高考改革方案提出,实行“两依据一参考”(依据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要推进综合素质评价,但在实践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参考作用没有体现出来。

比如,浙江省给考生的选考科目提供了4次考试机会(高二两次、高三两次),学生可从中选择两次。从考生选择权角度看,这样的改革似乎扩大了考生权利,但存在两方面问题。

一方面,这刺激部分学校、学生,在高二时,就把选考科目考掉,这无疑冲击了高中教学秩序,也把高考延续到整个高中三年,学生一次次参加考试就是为最后录取做准备。

另一方面,如果选考科目是按百分位计等级,是不适合考多次的,因为每一次参加考试的学生的情况是不同的,比如甲乙两组跨栏比赛,A组有刘翔,B组没有刘翔,但AB组的第一名、第二名是等值的,那就会促使学校、学生对考试做功利的选择。

上海所有选考科目只考一次,而且最主要的一次是放在高考之前,因此,这没有整体影响到高中教学。而浙江的改革把高中教学打乱了,所有考生从高一开始就准备高考,拉开了战线,这是必须注意的问题。在没有对高考录取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的背景下,扩大学生的考试科目选择权,不但会让选择权的落实受限,也会诱发新的应试倾向。

二是改革配套措施没有跟上。至少几方面配套改革,是明显缺乏的。

(1)政府部门应该结合新高考,解决学校的师资、场地等问题。新高考实行选课走班,对高中阶段的师资、场地条件有很更高的要求,如果师资不足,选课走班就难以走下去。在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上海,推进新高考改革之后,都存在师资、场地不足的问题,在其他地方推进新高考,这一问题会更加突出。

可目前来看,其他省市还没有针对新高考改革对高中教育的要求,在师资、课程建设上做出实质调整。比如有的高中,一个年级招3000多人,人数是上海一个年级的八九倍,这么庞大的规模,怎么走班?这些问题必须未雨绸缪。

教育部门需要根据3+3科目组合在高中推进遇到的问题,提高高中办学标准,包括师资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校舍建设标准。根据新高考的选课走班要求,全国范围内的高中生师比要确定为1:10为宜,各地可以结合现实情况,明确适应新高考改革的生师比,按照这一比例加强高中学校师资建设和课程建设。目前,全国高中的平均生师比为14.95,北京为9,上海为9.45,浙江为12.92。如果按生师比10计算,推进新高考要增加50%高中教师,这是巨大的挑战。上海和浙江在推进新高考改革时,都觉师资紧张,那有的生师比达17的省市,师资缺口将特别大。

(2)在不改革高考按总分录取模式的制度框架下,实行多次考试的意义并不大。因为多次考试,服务的仍只是一次集中录取(这与国外多次考试、多次录取不同)。因此,建议浙江和其他将开始改革试点的省份,将选考科目的考试设定为一次,且安排在高三时进行。

多次考试从实践看,只是看上去很美,实践效果并不理想,不但增加政府部门的组考成本,还增加学生的考试负担,拉长高考战线。今年浙江高考,有记者在现场问学生、家长,今年高考轻松不轻松,学生和家长都说很轻松。因为这样的高考已经参加过多次了,从高二就参加了。这是真正的轻松吗?!

(3)高中学校要根据新高考,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这是学生理性选择学科、选择考试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独立性,适应新高考选课走班的新学校管理方式的需要。

(4)谨慎推行专业平行志愿录取改革。实行专业平行志愿录取,需要学生有非常明确的专业兴趣,对大学和专业都十分了解,同时大学各专业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从当前情况下,这些条件并不成熟。

(5)高考改革必须坚持推进招考分离。只集中进行科目改革,将无法根本扭转应试倾向和功利选择。只要还实行集中录取制度,用单一标准来评价学生,高考改革不管怎么进行科目调整,改来改去,都可能原地打转。

在浙江和上海的高考改革中,上海的春季高考是真正具有招考分离意义的改革。考生先参加统一测试,再参加学校的面试,一名考生可以申请两所大学,拿到两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目前上海所有地方本科院校都参加这一考试、招生。但遗憾的是名额还有限,在2000名左右,如果上海本科院校50%以上的录取名额,甚至更高比例的名额都通过招考分离形式的春考录取,其他外地院校也逐渐参加,那么,招考分离的改革就可以扩大。

只有大学实行自主招生,独立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而不是把学生纳入一个分数标准体系排序、投档、录取,才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学科,发展个性和兴趣。

以上转自网帖。

下面补充说明浙江高考选考科目等级赋分制度的意义,来自知乎@神采洋
链接:

不考虑某些高中在读生觉得被坑了后的愤怒和某些高中在读生觉得自己走运了的欣喜,单纯从心理统计和测量的角度来分析一下“等级赋分”这一制度。

对于按照成绩在该次考试中的所有考生中的相对排名赋予相应的成绩这一制度,其实并不是什么新奇的制度,我们熟知的四六级就是按照同样的思路来给出最终得分的。而高考曾有一段时间也是按照这样的方式来打分的,只是大部分省市后来取消了这一制度而改回纯粹的卷面分直接相加。这种赋分方式其实就是统计学中的z分数(标准分数)的变式。标准分数的换算公式是这样的:z=(X-M)/SD,其中X表示原始分数(卷面分数),M表示平均数,SD表示标准差。 如果所有参加考试的学生的分数分布满足正态分布 ,则由z分数可以直接得出某考生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例如:如果某次考试所有考生分数分布满足正态分布,某人原始分数是90分,所有考生平均分为60分,标准差为10分,则该生z=(90-60)/10=3。根据正态分布表可以知道该生成绩比99.86%的考生都高。

使用标准分数至少有若干优点是原始分数所不具备的:
1.标准分数可以直接相加,而原始分数原则上是不能直接相加的。由于标准分数采用了相同参照点——即以标准差为“单位”,以原始分数的平均数为零点——所以标准分数可以直接相加来表示某人在各门不同科目上成绩的总和。但原始分数不具备这一优点,因为不同科目的难易不同,总体分布也可能不同。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相对而言,数学的难度会大于生物,那么在总分一百分的情况下,A数学考了98分,生物考了95分,B数学考了96分,生物考了98分,谁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水平更高呢?如果单看总分,那B会以1分的优势超过A,但是数学的难度可能是A的98是全省第一,而B生物的98分可能全省排下来几百名,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说A的数学98和B的生物98对于我们评判两人的能力具有相同的权重。如果按照标准分数进行转换,则A的总成绩可能好于B(在数学平均分50,标准差5,生物平均分80,标准差15的情况下就是如此)。

2.标准分数可以直接反映个体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而原始分数很难做到这点。如前所述,在满足正态性的前提下,标准分数可能直接算出来相对位置,所以z分数本质上是一个相对量数,用以衡量个体在总体中相对位置。而原始分数直接相加几乎永远做不到这点,除非是满分或零分之类的极端情况。另外,在原本的原始分数制度中,高考录取仍然是按照个体在整个省中的相对排名进行的,这也就是我们说高考分数不重要,重要的是省排名的原因。试想,如果在一场满分750的高考中,我考了740,够高了吧?但如果其她人都是740+甚至750,那PKU,Tsinghua难道还有录取我的理由?如果以IQ为唯一评判标准,那么人才的选拔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在选IQ最高的(即使IQ最高的人得分只有100),而不是选IQ高于140的。

3.标准分数受到运气成分和试卷难度的影响相对较小。单次考试中得分受到运气和试卷难度的影响比较大,但标准分数考量的不是原始的得分,而是相对位置,因而受到的影响比原始分数小一些。如果群体的异质性比较大,那么甚至有可能虽然运气不好涂错了答案但是最终的得分仍然不会变化。

考虑到以上几点,采用标准分数或其变式作为选拔标准是最符合统计和测量的,或者可以说是最科学的。这大概也是国外考试多采取标准分的原因。但这也不是说用标准分就是万无一失的。

标准分的优点建立在几个假设之上:
1.样本具备足够的代表性。这也是引发很多重点高中的学生不满的罪魁祸首之一。如果某次考试重点高中的优秀学生参加得很少,而很多一般的高中生来“试运气”,那么该次考试的考生就不能代表全省考生的水平,这会导致区分度下降的问题。
2.总体应满足正态分布。如果因为试卷难度问题或考生水平问题等原因,总体不满足正态分布,那么标准分数便不能直接反映考生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而浙江省又是按照百分比来赋予等级分,这样一来就会导致最终的得分被强行正态化了,不能反映考生之间实际的差距。

如果就等级赋分这一制度在心理测量上的意义而言,浙江省的改革是非常有价值的,改正了总分这一原始而粗糙的计分方式,考虑了不同科目试卷难度不一等问题,采取了更为科学的计分方式。但是从实际实施的情况来看,似乎出了问题,在上述两个标准分数的前提假设并未满足的情况下就使用了标准分数,引发某些考生的不满,且从实际情况来看说是不公平也并不是很过分。至于从政策,社会公平等角度评价该次改革,以及如何应对结果,不在本答案讨论范围内,不予置评。

【皮皮说】
从理想到现实,总是隔着一条长长的路,尤其是当这个理想牵连的人足够多的时候。知乎的大部分回答在喷在骂,因为涉及到他们(老师家长学生)的切身利益,网上的资讯文章大部分重点关注改变,因为他们是政策制定者传播者。

作为关注教育并参与教育的理性分子,我在意改革的初衷以及合理性,我想知道改革实施的影响。改革方案不够完美,是否就要回到原地?那社会永远不会进步。改革不够体察民情,是否就要一意孤行?那国家永远不会进步。当改革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当落实着眼于逐步完善,当我们放下抱怨和愤怒,共同去探索更好的路,教育方能进步。我们看到,关于走班排课,选专业等问题,有的公司已经在利用科技手段去解决,比如智能生成一人一课表,人工智能评测学科和兴趣进行招生专业介绍和推荐等。

转这两篇,也是希望大家在观望,迷茫,痛骂之后,能够辩证看待,聚焦问题,为改革的完善努力。说到底,很多社会变革对于弱者的意义大于强者,因为改变才有希望重新洗牌而变强。

以上就是学堂网小编整理的内容,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内容敬请关注学堂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学堂网:www.ertang.net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171中学高考成绩 [转评] 上海浙江新高考改革:为何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么大?”相关推荐
全国高考难度系数排行 [转评] 上海浙江新高考改革:为何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么大?
全国高考难度系数排行 [转评] 上海浙江新高考改革:为何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么大?

全国高考难度系数排行02噩梦模式:湖南、湖北、河南难度系数:★★★★理由分析:两湖的考生都属于低调而强大的类型,河南每年高考人数都位居全国前列,本省除了一个郑州大学,又没有其他重点大学支撑,导致本省高考竞争非常激烈。03困难模式:安徽、江西、山西、广东、四川难度系数:★★★理由分析:这些省份的高考录取率一般位居中游,各地高中的教育教学模式也有共同之处

2024-06-29 05:33:59
浙师大附属慈溪实验学校这届中考成绩如何
浙师大附属慈溪实验学校这届中考成绩如何

浙师大附属慈溪实验学校这届中考成绩如何很好。根据查询宽城区实验学校官网信息显示,2023年浙师大附属慈溪实验学校中考成绩最高分724分,中考裸分740以上7人,700以上138人,650以上880人,总优秀率77.75%,总及格率97.97%。慈溪中考200分能考什么学校职业学校。慈溪中考200分能考职业学校,2022慈溪中考录取分数线:2022年宁波慈溪市高中招生录取分数线公布,具体

2024-07-13 08:11:41
广东省的2024中考改革有何变化?(中考体育分值逐步提高,体育成绩能否成为孩子上高中的敲门砖?)
广东省的2024中考改革有何变化?(中考体育分值逐步提高,体育成绩能否成为孩子上高中的敲门砖?)

广东省的2024中考改革有何变化?2024广东中考变化如下:“4个调整”“4个增加”“6个不变”。新的《实施意见》适用对象为2024-2026年广州市初中应届毕业生和报考广州市高中阶段学校的返穗生、往届生。与此前的考试招生制度相比。新的《实施意见》主要有4个主要调整内容:一是考试命题,学业水平考试由市统一命题逐步向省级统一命题过渡。二是南沙区等部分普通

2024-01-15 16:22:00
成都中考志愿现场确认时间 成都高新实验中学高考成绩
成都中考志愿现场确认时间 成都高新实验中学高考成绩

中考填志愿前知道录取分数线法律解析:成都初升高中考报名条件的法律规定是怎样的与我们日常的工作或生活息息相关,有着紧密的关联,因此,我们不能只听说过,却不知到它具体是如何,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相关内容和大家分享,欢迎大家的阅读,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一、报名要求(一)报名条件1.报考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的学生须初中毕业或具有初中毕业同等学力、能适应高中阶段学习、身体健康。(1)报考师范类的学

2024-08-10 04:14:21
长春高新第一实验学校中考成绩 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的中考成绩
长春高新第一实验学校中考成绩 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的中考成绩

长春高新第一实验学校中考成绩640。长春最高分出自师大明珠,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创建于1950年,总占地面积97900平方米。是教育部直属的完全中学。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以“高质量、有特色、国际性、现代化”为办学目标,以“为学生一生奠基,对民族未来负责”为办学指导思想,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文化积淀和几代附中人的共同努力,使学校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知名中学。2003年,东北师大附中初

2024-08-19 02:10:56
中考成绩为B等的可以上陆川实验高中吗?
中考成绩为B等的可以上陆川实验高中吗?

中考成绩为B等的可以上陆川实验高中吗?中考成绩为B等的可以上陆川实验高中。玉林陆川实验中学是陆川县唯一一所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创建于1913年1月。1928年建立团支部,1929年建立陆川县第一个共产党支部,并坚持了长达20年的地下革命斗争,为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78年被定为县级重点高中,2001年,成为自治区首批获得示范性普通高中立项建设学校,2006年3月顺

2024-06-27 03:38:08
即将中考,但成绩很差300分以下,只想上高中,可以上哪个高中?济南的
即将中考,但成绩很差300分以下,只想上高中,可以上哪个高中?济南的

济南中考各校分数线2023济南中考各校分数线2023如下:6月30日,由济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第七届中考志愿填报服务会在山东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服务会集齐所有面向市区招生的高中阶段学校,为考生和家长提供“一站式”咨询服务,让大家把“志愿填报那些事儿”一次性问清楚。不少高中老师在服务会上为家长预测了报考学校的排名范围等,资深记者、业界专家也在服务会现场助力精准报考。历城

2024-02-05 10:36:59
绥中县2023年中考成绩(我中考差4分考上绥中利伟实验高中,现在这个学校招特长生,我报了体育,这个学校考体育特长生到严不严?)
绥中县2023年中考成绩(我中考差4分考上绥中利伟实验高中,现在这个学校招特长生,我报了体育,这个学校考体育特长生到严不严?)

绥中县2023年中考成绩2023年绥中县中考分数线如下:2023葫芦岛中考分数线尚未公布,参考2022年市一高中:录取最高分为819分,择优(第50名)最低分为801分拓展资料:葫芦岛市,辽宁省辖地级市,别称筝岛,旧称锦西,地处中国东北地区西南部、辽宁省西部沿海,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依山傍海,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东与锦州市为邻,西与秦皇岛市山海关区

2024-09-28 06:31:51